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教改动态第277期

教改动态第277期
日期:2017-5-18 15:32:57 文章来源:高教研究室

2017年第15期(总第277期)                             2017514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一

 


导读:培养人才,夯实法治中国基础

合肥工业大学: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湖南农业大学:构建“三精”双创体系

广西财经学院:多措并举全面激活财经人才“应用”属性

简讯:中国海洋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揭牌仪式举行

南京大学:专题研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培养人才,夯实法治中国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突出强调了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学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法治人才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法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以及法学教育实践等不同角度强调了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是奠定法治中国的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有一支具有高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工作能力、高职业道德水准,并且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实现。

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要有“第一阵地意识”。这个第一阵地就是高校。高校除了有着齐全而专业的学科,更有大批优秀的法学教育教师人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通过对法学理论与复杂现实的研究,对法治理念与法学知识的传授,高校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能否通过高校专门的法学教育提升法治素养,形成正确的法治价值取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基础条件和关键因素。

而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对此,高校应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深入研究和解决好法学教育应该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建立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学科体系,明确法学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式和途径等,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法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闭门造车”不符合法学教育的原则和理念。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做好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

(《中国教育报》2017510日)

【合肥工业大学: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强化领导,优先支持学科建设。将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委的首要工作任务,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由分管宣传思想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的困难问题,督促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设立思政研究工作专项,坚持学科建设经费优先投入、人才队伍优先支持、学科平台优先建设、学科用房优先保障。

支撑教学,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转化细化为教材教学体系、教师规范体系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将教研成果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构建基于影响因素调控的思政课课堂模块化教学体系,形成问题逻辑、叙事说理、价值引领、多元互动等教学方法。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衔接的实践教育转化创新模式和实践教育联盟,帮助大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打造特色,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实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高端人才引智计划”“学科骨干提升计划,建设拥有50名教师、16名教授的优秀学科团队。持续凝练学科方向,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基点,打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和谐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当代科技与互联网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方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数字文献数据库、研究服务平台、交互视频会议中心和思想政治教育模拟实验室。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方向,整合校内外力量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团队攻关,不断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合肥工业大学校园新闻网2017428日)

【湖南农业大学:构建“三精”双创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精准”设计创新创业

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结合新的本科专业教学国家质量标准,融合社会相关行业、企业等对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于2016年再次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创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纳入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启动了114门课程质量标准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到新的课程质量标准中,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国家级别、省级和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在8个专业开办“创新实验班”和“创业实验班”,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构建活动教育体系,“精心”引导创新创业

学校立足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活动教育作了进一步实践探索,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并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即通过“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道德能力,通过“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通过“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重精神和学习能力,通过“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和创业能力。

搭建实践实训平台,“精细”服务创新创业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分层次、分类别建成了一大批教学、创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基地,共同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学校结合专业教学,依托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为开展实践教学服务。学校采用集中+分散的模式,建成了5500多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服务。学校所有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实验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和科研平台都坚持向本科生开放,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精准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推进,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中国教育报》2017426日)

【广西财经学院:多措并举全面激活财经人才“应用”属性】

“应用”为核,特色强校

广西财经学院加强顶层设计,推出以卓越财经人才和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从课程体系入手,重点增加实践课时,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应用性”。同时,学校全面推进第二课堂改革,施行案例教学,打造出了国家级别视频公开课等一批优质网络课程资源。

育人先育师,广西财经学院高度重视师资建设,通过外引内培,建设“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来校任教,并通过选派教师到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出台激励政策等,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30%左右,很好地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面对国家“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学校大力深化“双创”教育,率先成立了广西首批创新创业学院,设立“双创”实践学分,成效显著。

固化优势,拓展集群

20148月,学校的工商管理类、电子商务类专业群获批广西新建本科院校首批试点专业群立项。两大专业群围绕转型发展理念,以各自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不同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财经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校地校企合作、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初步形成创业教育体系。

整合资源,协同育人

学校先后与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和君集团、桂林银行等知名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订单班积极利用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引入企业培训课程,极大地丰富了课程体系;与企业分工合作,在管理、教学、实习、就业等方面形成“双保障”机制;运用“课程+实习”的形式,将企业文化充分融入班级文化等,有效提升了人才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受到广泛赞誉。

2017年初,以订单班的成功经验为基底,学校的“大金融协同育人平台”在自治区“创优”计划中立项成功,并与广西金融投资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卓越金融人才创新实验班、“主修专业+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和国际交流实验班等建设载体开展协同育人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育人环境。

服务地方,打造智库

作为自治区财经类的高等学府,广西财经学院始终将建设财经智库,为地方服务视为责任担当。2013年学校与自治区财政部门共建“广西(东盟)财经研究中心”,“中国—东盟经贸发展与南海战略研究”获广西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立项,2014年“海陆经济一体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获批为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海上丝绸之路与广西区域发展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7426日)

简讯:

54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揭牌仪式暨通识教育研讨会在崂山校区图书馆第一会议室举行。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在致辞中从学校于2003年确立的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谈起,梳理了学校通识教育发展的历程、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解释了学校从两个方面着力,并逐步实现点面结合、耦合互动的通识教育建设方案,即通识教育再起航计划。于志刚说,所谓,就是成立行远书院,以书院为核心,先行先试,探索建设高质量通识核心课程和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有效途径;所谓,就是成立通识教育中心,以中心为平台,期望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明晰通识教育目标、梳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步借鉴行远书院的经验,重新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于一体的通识核心课程体系。于志刚希望通过转变管理机制、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校园生活的影响力等多种途径,将通识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好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

(华禹教育网201758日)

日前,南京大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研讨会召开,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鸿健出席并讲话。党委学工部部长龚跃指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鸿健在总结讲话中强调,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能有效推动我校全员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加强和改进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是要界定新型师生关系内涵,深刻理解新的历史时期对高校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他希望,广大学工干部高度重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交流的主动性,深入思考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和实施路径,并以身作则,做好新型师生关系建设的践行者和引导者,为加快创建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京大学新闻网58日)

                                                                   

编辑:杨月君  李 阳      电话:0311-87326042      箱:gjsh87326042@163.com


文件下载:教改动态第277期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 电话:87655970
Designed by jwc
Powered by VIPCM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