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教改动态第275期

教改动态第275期
日期:2017-5-3 18:07:10 文章来源:高教研究室


2017年第13期(总第275期) 201752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一


导读:湖北工业大学: 手机课堂受热捧

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外语高校通识教育高端论坛

复旦大学:领风气之先的复旦通识教育

简讯:台州学院学者:本科院校转型要重视实践教学

美国普及学习研究中心:教师是课程改革核心

【湖北工业大学:手机课堂受热捧】

近日,在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的课堂上,董琦老师面对学生“举手难”的尴尬,被“Mita智能助教”轻松化解,而这项被戏称为“手机课堂”的教学改革也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和参与性都很难深度挖掘,“学生有难题不敢说、老师教的没有针对性”是困扰很多师生的共同难题。董琦老师介绍说:“现在引进手机软件辅助课堂教学能够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并且实现教学过程评估的实时反馈,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安排更加有针对性,调动学生的广泛参与也使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上课的大一学生蒋雪纯说:“以前老师讲课知识点都在PPT上,用笔记录经常来不及,现在上课的课件在手机上就可以随时随地复习,非常方便。”学生吕紫荆则表示,以前经常上课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现在手机都是跟着老师上课的节奏,提升了学习效率,还解决了玩手机的毛病。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摆在突出位置。在鼓励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成效方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如引入尔雅网络通识课程、鼓励教师录制使用微课堂教学、基于网络实施翻转课堂改革等等。本次基于“智能助教”的课堂教学改革,正是学校诸多教学改革的一次创新尝试。据该校副院长金勇教授介绍,传统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地方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求。学校将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模式,探索更多贴合学生兴趣、课堂实际的创新做法,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能够“减负增效”,在愉悦的课堂体验中积累知识提升素养。

(央广教育网2017420日)

【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外语高校通识教育高端论坛】

“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是闭门造车。特别是在办好通识教育方面,迫切需要借鉴世界各国通识教育的先进成果。”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近日举行的外语高校通识教育高端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吴浩如是说。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序》中写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自引进现代大学制度以来,中国一直在研究学习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先进办学经验。在通识教育日益被重视的今天,东海西海南学北学,确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在法国,中学已开始区分理科、经济学和文科。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介绍:“法国通识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在中学阶段已经完成。当然分科后很多课程还是相同的,只是着重点稍有不同,比如选了文科的人,依然必须学理科的课程,只是比选择了理科的人学理科的学时少些。”

董强认为,法国的通识教育是与公众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它想实现的是真正的全民教育。在法国,譬如法兰西学院等其他教育机构,作为中学之外通识教育的一种补充,同样为全民获得通识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机会和渠道。这就形成了通识教育主要由中学以及其他公共教育机构来完成的体系。因此,大学的通识教育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英国的通识教育也有鲜明的特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陈国华以剑桥大学为例,将剑桥的教育分为氛围教育、课程教育和“因人”教育三类。

剑桥的每一个学院,都会把本学院出过的名人事迹、肖像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在学校里感受这种氛围,会对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所谓课程教育,最直观的是,当你到剑桥大学书店,摆在最显眼的地方不是课本,而是整个学校的一本课程表。这就意味着学校的所有课程对每个人都开放。谈及“因人”教育时,陈国华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真正能出人才、出大家、出大师的,都是因材施教出来的,而不完全是课堂教育。”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和模式,一个世纪以来,对美国大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芝加哥大学本科教育,从定位和本质上讲,不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而准备,而是为了启迪他们的心智,让他们成为富有想象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美国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副主任袁霁说。

芝加哥大学的本科教育,虽然不断经历结构变革和内容调整,但遵循的教育理念始终不变。用芝加哥大学原校长哈金斯的话来说,教育不是为了改造学生,娱乐学生,把学生变成专业技工,而是为了让他们的大脑感到不安,拓宽他们的视野,激起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尽可能去清晰地思考。虽然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作为课程内容,只是本科教育的一部分,但却作为理念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通识教育在整个框架中的分量,就在于让学生接触多学科的领域,打下宽泛的基础,获得多角度探讨基本重要问题的能力。

德国教育界则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不能分开的,通识教育应渗透到自己所学习和从事的专业领域并贯穿整个大学生活。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王建斌认为,德国做通识教育有几个系统目标:第一是注重培养人系统思维的能力,特别是人对社会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反思的能力。“很多人都说德国社会是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社会,这可能与它教育过程中贯穿的思想有关。”王建斌说。第二是注重个人的发展,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增强自身责任意识。第三是注重培养个人的社会能力,培养超越自己专业范围的交流协作能力。

(《光明日报》2017416日)

【复旦大学:领风气之先的复旦通识教育】

复旦大学是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领跑者。2005年开始推行通识教育时,复旦大学这样阐述:希望通过通识教育,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领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对自然和社会有更高境界的把握。12年来的不断探索与修正,复旦逐渐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轴,以住宿书院制和导师制为辅翼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

住宿书院:通识教育的载体

20059月,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采用书院作为载体,所有一年级本科新生入学后不分专业,在复旦学院接受12年的通识教育,之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在复旦学院,学生除了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修读计划,还要接受关怀教育,包括全校性的素养拓展训练、学业方法指导和大学生活导航。复旦学院的成立,是复旦大学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复旦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标志。

复旦学院,一手抓专业院系的本科教育,一手抓书院建设;通识教育,一边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一边是书院文化、书院生活。书院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师生自由互动,让学生培养独立人格、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成为通识教育氛围最浓郁的地方,以及最能感受到大学文化气息和生活魅力的地方。

同学们形象地比喻说,院系是父亲,书院是母亲。学生入校后,属性有两个。一个是在专业院系的属性,学生的专业学习在专业院系是非常完整的。另一个是书院属性,这是学生的住宿空间,包括第二课堂。一个学生所在住宿书院的学科和文化特色,并不一定要和他本身修读的专业一致,这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喜好和自主选择。例如,一个可能修读自然科学大类的本科生,若是对具有人文色彩和人文背景的某个住宿书院非常感兴趣,就可以向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申请住到这个书院去,在这个书院里活动,享受里面的人文情怀。反之,一个人文学科的本科生,如果对具有技术科学特色的书院感兴趣,也可以住到那个书院去,参加那里的活动。

核心课程:通识教育的主干

复旦在国内率先实行通识教育的底气在于课程。现在国内很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上还是自由选修课程的模式,这类课程在目前复旦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中依然保留着,称之为“通识选修课程”。

2005年,复旦的文理平台课程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首批5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就在这个基础上诞生。如今,复旦的通识教育课程共设有七大模块180多门,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

2014年,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成立,全面启动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新一轮改革。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核心课程委员会主任孙向晨称其为复旦通识教育的“2.0版本”。而这个版本直指以下问题:其一,优化课程体系;其二,提升课程质量。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将180多门课组合成50余个基本课程单元,为老师们提供相对稳定的教研讨论机会,确保教学质量和授课规范;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目前,委员会还通过完善讨论课、适当增加精品通识课的学分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投入热情。

面临挑战:通识教育仍缺好课

历经十多年,通识教育理念在高校已经达成统一。但是,如何开出让学生喜爱的课程,是摆在通识教育面前的难题。孙向晨认为,通识教育的课程绝非以教为中心,它强调的是以学为中心,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究竟有没有能力调动学生全部的动力,这一点很关键。

孙向晨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探索与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建立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形成了人才培养共识,并在具体操作上完成了课程、书院等方面的制度化建立;在第二阶段,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实际行动中,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在目前的第三阶段,提出了“大通识”概念,希望能够将国家在思政教育、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等多方面的教育理念融合进通识教育过程。

在他看来,复旦通识教育的最可贵之处在于,12年坚持不懈,直面出现的各种问题。他透露,复旦大学正在筹备“2+X”计划,“2”指在本科教育的前两年更加强调通识教育,“X”则指为学生们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同时,学校正在酝酿提高部分通识课的学分,由原来的2个学分提升为3个学分,鼓励和帮助学生将通识课程修好、学深。

(《光明日报》2017416日)

简讯:

▲台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杜才平、陈斌岚在近期《当代教育科学》发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一文提出,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构建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办学最突出“地方性”“应用性”两个特征。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经验为参考,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大力构建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贯穿在学习全过程,突出“应用能力为导向”和“三项技能训练”,延长实践教学时间,走校企合作、校地互动、产学融合的协同培养之路。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教育报》2017427日)

近日,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普及学习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研讨会,主题为如何通过改进课程、重点技能和学习范围来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国际的代表强调了建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并认为,若要加强学校层面和政策制定层面的联系,则须通过更公平的对话和更有效的数据收集。肯尼亚学者认为,应该与教师进行合作以丰富学生的教育经验,而不是将资源不足造成缺口的责任推卸给教师,该观点进一步强调了教师在教育变革过程中的重要性。然而,教育国际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促进教育发生积极改变的能力正被削弱,原因包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得不到有效支持,班级规模严重超标,教师质量日益下降,办公室、图书馆等学校基础设施的不足等,尽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高度重视,其数字资源仍然十分匮乏。对此,教育国际表示,只有克服这些障碍并提供培训、教师网络和大力支持,才能使发展中国家的教师在教育改革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并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7421日)

编辑:杨月君 李 阳 电话:0311-87326042 箱:gjsh87326042@163.com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 电话:87655970
Designed by jwc
Powered by VIPCM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