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教改动态第287期

教改动态第287期
日期:2017-12-7 9:13:28 文章来源:高教研究室

2017年第25期(总第287期)                           20171127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主办                         星期一

 


导读:大连理工大学:面向新时代,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东北大学:“双一流”不能丢了中国底色

北京大学:“双一流”,北大力争做标杆

广州大学:“学业警告书”寄父母,汇聚教育合力

简讯:中国高校再度领跑QS金砖大学排名


【大连理工大学:面向新时代,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一流大学必须强化培养学生的拔尖创新能力。大学职能虽是多元的,但大学使命却相对单一,这就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对大学其他各方面工作而言,既具统领性,又具标志性。而一流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打造的战略性支撑力量,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基础上,必须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拔尖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做一流贡献。

一流人才必须在一流学术研究过程中培养。研究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学术研究,通过探索发现知识,培养能够探索发现新知的学生,这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质。正是因为师生把学术研究作为共同志业,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教学,在一流研究型大学不是分离的、割裂的,而是融合的、一体的。培养一流人才,正是在“构聚创新源泉”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建设一流大学、培养精英人才的实践中,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始终把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放在首位,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必须不断夯实学术根基,充分发挥学术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牢牢抓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带动学校整体提升,以早日实现一流发展目标,为党和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人民日报20171113日)

【东北大学:“双一流”不能丢了中国底色】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发展的主题,是新时代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的办学定位,将服务国家战略作为重要前提和核心导向,彰显崇高的价值追求、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西方发达国家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世界标准”为遵循的现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因此,“双一流”建设要始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向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展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围绕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特征新使命,东北大学坚持“在特色中创一流,在一流中显特色”,确立了建设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远景目标定位,研究制定了《东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未来,东北大学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四个服务”为引领,坚持走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的发展道路,致力于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学校的特色与优势。

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双一流”建设更加关注高校发挥特色并为国家需求、行业需求作出的贡献,还特别加入了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布局或具有行业特殊性、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校。从而,要求“双一流”建设要坚守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导向。

人民日报20171115日)

【北京大学:“双一流”,北大力争做标杆】

“双一流”建设,北大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学校整体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学科处于世界一流前列;在2030年左右学校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48年左右成为顶尖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北大必须持续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谋求更好更快发展。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今天的大学被赋予了很多功能,但我们的根本使命始终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建立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准的北大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始终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核心。要健全加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强化师德考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及机制创新,建立新聘教师预聘制度,实行教学科研人员分系列管理制度。以预聘—长聘职位体系为核心,不断提高师资人才队伍的整体竞争力和创造活力。以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为重心,积极实施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下衔接、有机融合的“博雅人才计划”。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我们将重点建设30个左右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推动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带动学校整体实力提升。进一步加强院系权责,切实赋予院系自主权,把人才培养落实在院系,学科建设主体放在院系,管理重心下沉到院系。大力发展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基础研究特区,加强对应用与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的培育与扶持,扎实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评价体系。布局、建设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以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为根本保障。持续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人事制度体系、资源配置体系,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深化学术体系改革,形成学校、学部、院系三位一体、分级支持、协同发展、动态管理的学科建设体系。

人民日报20171116日)

【广州大学:“学业警告书”寄父母,汇聚教育合力】

近日,广州大学向200余位学生家长寄送了“学生学业警告通知书”。家长在学校警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教育学者史密斯认为学校警示应该包括高校管理者、学生家长、安全人员等。然而,大多数学校警示制度中的家校合作却存在缺陷。一方面,学校管理重于教育,当学生出现逃课等违纪现象时,学校一般会根据相应的管理条例进行处分,这种方法难以做到根治。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具有滞后性,通常只有当学生出现挂科严重等现象时才去和家长沟通,但结果往往失去最佳补救时机。此外,学校教育未形成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家校合作在多数学校呈单向度的线性为主而非交互链状合力,沟通缺乏计划、随意性强,难以形成合力,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一方面,高校必须打破封闭的管理方式,与家长建立联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应探索学业警示制度中学校与家长合作的科学制度。首先,明确学校与家长合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其次,建立科学家校合作制度。一方面通过电话、书信、网络交流及家长会等方式,实现学生、家长及学校三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鼓励家长自愿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讲座、社会实践基地等活动,使家长不仅关心子女教育,而且关注学校整体发展;最后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学业警示制度的本身并不在于警示,而在于促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与管理。只有形成家校合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中国教育报20171110日)

▲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日前发布最新QS金砖大学排行榜,中国7所高校进入榜单前十,清华大学连续5年位列第一。据介绍,这一排名旨在深入分析全球新兴经济体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共有300所大学参与排名,其中94所是中国大学,68所来自俄罗斯,印度65所,巴西61所,南非12所。在榜单前十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紧随清华大学之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位列第五;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分列第六至第八;随后的两所大学分别是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和印度科学学院。从单项指标看,中国大学的毕业生比其他金砖国家得到更多雇主的认可;中国大学的科研能力也比其他金砖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大,在论文“篇均引用”前十大学排名中,中国大学有5所。

(新华网20171124日)

 

编辑:李阳          电话:0311-87326042      电子邮箱:jmgjyj@126.com



地址:河北经贸大学北三教C313 电话:87655970
Designed by jwc
Powered by VIPCMS.Net